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人,张仲景,原名张机,字仲景,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仅医术高明、理论颇丰,撰有誉为“诸方之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还以医德高尚、仁术济世,在乱世中施药治病,深得百姓爱戴。

张仲景10岁学医,立志学医救民
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父亲是朝廷官员,自小也就有机会接触很多诗书典籍。但是他却独独对医学颇感兴趣。
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中记载,他自小看《史记·扁鹊传》的时候,都感觉特别的激动。他实在是钦佩扁鹊过人的才华与医术。
他不解的是,为什么天下的读书人,重视名利权势,对医学却不重视,就连一国之君竟然讳忌就医。其实医学才是真正的造福于民,上可以治疗父母君主,下可以治疗平民百姓。
但是世人往往只在乎追逐眼前的利益,却不注重身体的根本。可是身体的本源亏损了,即使将来权贵加身,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仲景自此立志学医,他想像扁鹊一样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他师从张伯祖,跟着师傅上山采药,外出诊病,研制方药从不叫苦喊累。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能像孔先人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

轻仕途,张仲景“堂上行医”
张仲景所在的是汉朝末年,沿用的是汉武帝时推行”举孝廉”的推举制度。张仲景被郡县推举到了朝廷。张仲景当时担任长沙太守,管辖九个郡县。
张仲景本来就不喜欢做官,他对为官做宰不感兴趣,加上当时的朝局动荡,兵祸不断。朝廷腐败没落,对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毫无作为,张仲景对此非常失望。
张仲景心系百姓,他对民众遭受的荼毒非常心疼。当时的年代,官民有别,但是张仲景却是以民生疾苦为重,他大开府门,在衙堂之上”坐堂行医”。百姓都欢呼鼓舞,为有这样一个体恤百姓的父母官而感恩。

我们现在所说的”坐堂医生”就是出自张仲景行医典故。因为张仲景一生行医救人,后人对张仲景非常敬仰,在张仲景离世之时,长沙百姓跟故乡南阳的百姓,因为张仲景的埋葬地点还争夺起来。
张仲景最后还是安葬在了南阳城东温凉河畔。医圣祠的坟茔垒得高高的,那里的一土一瓦都是感念他的百姓一担一担挑过来的。百姓无不感慨,哪里还会有这样悬壶济世的好医生呢?

呕心呖血著成《伤寒杂病论》
其实瘟疫在古代各朝各代都会有,但是在东汉末年却非常的集中。光是史料上明确记载的就有十几次。加上那些小型没有记载的可想而知,瘟疫有多么严重。
百姓十室九空,可以说瘟疫的可怕程度已经超过了战争。这是因为防疫手段落后,医药缺乏。加上官府的不作为,百姓可以说是眼睁睁地等死。据统计当时都城洛阳人口死亡超过半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凄惨无比。

家家有死尸,户户办丧礼,哭喊声震天。严重的还有全族覆灭无一生还者。张仲景的家族也是一个有200多人的大家庭,瘟疫之下家族人数也死亡不下百人。张仲景对瘟疫恨之入骨,他发誓要攻克伤寒症,解决病乱。
当时对瘟疫的统称是”伤寒症”,是一种百姓口中所说的”热症”。因为症状多半是高热,畏寒、头痛,然后引发气喘,体力衰竭,甚至血瘀耗尽精力人死灯灭。因为伤寒症来势迅猛,高热不下,又来回反复,传染性高治疗的难度相当大。
张仲景不辞劳苦认真分析了解每一个病患的症状。除了高热,区分出有汗、无汗、脉紧、脉浮,有没有烦躁症状,有没有体虚。他还总结出方法,怎么透过表面虚脉分析出真正的实症。最后还要判断出,伤寒对病人入侵真正到了哪个地步,是到了经脉还是脏腑做到对症下药。
张仲景把”伤寒症”分成六个层次之后,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逐个攻破不同程度的伤寒症。而这些理论,就是我们现在中医的主要灵魂。

结束语
张仲景为民众所做出的的贡献,被称为人民的救世主都不为过。放到现在可以说是超过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国的医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伤寒杂病论》还是我国中医学院课程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古语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者《伤寒杂病论》不可以为医,这就是对张仲景最大的肯定。
现在我们治疗伤寒症的药物,百分之六十还是沿用张仲景的方剂。而且现在依然有不少于200多个的医学团队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希望提炼学习到更多对医学发展有益的知识。
财旺号所有作品(图文、网盘、音视频)收集于网络,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17903092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