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是罗吉尔·培根发明的,罗吉尔·培根是世界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据说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是一位光学家阿尔马托的和一位斯皮纳的意大利人发明的。而中国在宋朝出现眼镜雏形,在明朝中期便出现了眼镜。苏州就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明代崇祯年间苏州山现了一位眼镜史上杰出的技师孙云球,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
他还利用机械原理发明了研磨镜片的机器—牵陀车,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始。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数十种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33岁病逝的额他留下一部名为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科技著作《镜史》。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褚三山又是一个制造眼镜的人才,他进一步完善制造眼镜的技术,在1735年的苏州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到了清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成了专门的商品。
现代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戴着近视镜的人,而在古代却很少有人戴近视镜,一方面是近视的人很少。古时候大部分读不起书也都不认识字,只有有条件、有地位就算是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所以古代形成近视眼的大环境并不存在,患近视的概率特别低。再者古人书写用的毛笔,眼睛纸张之间的距离较远,写的字也大一些,于是便起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其次古人读的是私塾,没有现在的黑板、投影仪,古代的学生读的书很少,主要是四书五经,就是一本《论语》就要读上好几年,没有太多书要读自然不会近视了。古人的生活节奏慢,交通以骑马与步行为主,不用担心交通安全,所以患近视的危害就小。
古人有些看东西不利但是没有眼镜, 客观上能防止近视度数增大,所以古人发生近视的几率非常少,危害也特别小,与其他疾病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从一些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到在古代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近视眼,明代的一首嘲讽近视眼64字的打油诗:“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将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想要解决近视眼看不清东西只能靠眼镜了,而眼镜发明的年代较晚应用极少,在那个时候戴副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制作眼睛的材料稀少,价格昂贵,镜片由黄玉、石英、水晶石制成,很多时候都是进贡上来的,所以皇帝当作好东西赐给大臣,普通老百姓戴不起的。
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是大椭圆形并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拴在耳朵上,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很高,曾有记载一位乡绅用一匹马换一副眼镜。
财旺号所有作品(图文、网盘、音视频)收集于网络,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17903092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